你能想象银行职员这样工作吗?
“我们每天不是在面摊上数一天卖多少碗面条,就是在工厂里算做塑料衣架每年能挣多少钱,有的同事甚至要数别人家里养了多少猪,还要考虑有几只是母的。”一脸菜色的苏永军说。
这个25岁、去年7月才毕业的年轻人忙得连理发的时间都没有。申请贷款的人排着长队,而他们要一一调查编制申请者的“财务报告”,以判断是否放贷。
浙江台州市商业银行新招聘的这些稚气未脱的员工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一场伟大的试验——寻找具有商业吸引力的为穷人服务的金融模式。
试验的另一些主角,那些台州的面摊老板、衣架生产商、养猪户,是经济金字塔中最底层、最庞大也最生机盎然的一个人群。他们长久以来远离中国金融机构的大门,而现在,提出申请两三天后,他们中的大部分能如愿以偿拿到2000元-10万元贷款,无须抵押,有的甚至连担保也不用。
不是福利,亦非扶贫,台州市商业银行为了商业利润而对微小企业进行的贷款试验,为这个庞大而饥渴的经济群体开辟了一条血脉通道,将珍贵如血液的资金不断注入其中。如果试验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并在中国获得广泛复制,将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有能力的“穷人”能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扶贫还是商业?
“想做小本生意,台商行小本贷款帮你实现心中梦想。”无论是沿着台州各专业市场挨家挨户发放的传单上,还是每天“台州新闻”播出之前,台商行的广告都分外撩拨人心。
与浙江其他地方一样,台州在南宋以来经商传统深厚,“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早在改革刚刚启动的1980年代,当地已有数十家专业贸易市场,客户遍及全国。当年的个体户(现在的私营业主),到今天依然是这个城市的财富之源。
没有人比这些小老板们更清楚资金的重要性,也没有多少人像他们这样长久地被资金的最大拥有者——银行所冷落,他们只能东挪西凑自己慢慢滚动生意的雪球。
如果有人愿意提供一笔资金,按月还钱,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在决定启动小本贷款那天晚上,台商行董事长陈小军在一个小吃摊上跟摊主谈起这个话题时,摊主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情。”摊主的直接反应显然具有普遍性。即使这项贷款利率平均高达13.92%由于初始成本较高,利率比一般业务高,申请者也并不在意。在开办小本贷款业务的支行办公室里,咨询电话频频响起,访客络绎不绝。挂在西门支行墙上的登记簿显示,每天平均有十余人填表申请。
热闹直接源自于世界银行、欧洲复兴银行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一个合作项目。去年11月,这三家中外政策性银行和台州市商业银行正式签约,进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试点,为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微小企业提供资金。
自从1970年代孟加拉一位大学教授尤纳斯博士创立专向穷人——甚至是乞丐——贷款的银行以来,全球已出现了近万个小额信贷机构。
不过,对于小额信贷是福利式扶贫还是强调赢利的商业贷款,全球范围内的争论从未停息。世界银行一度推崇前者,后从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可赢利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使更多穷人受惠,因而在近年来转向寻求与商业金融机构合作,探寻可持续之路。
台商行这家主要服务于本地中小企业,从活跃的民间金融土壤中诞生并获得奇迹般成功的民营商业银行(详见本报2004年11月04日C17版《一位草根银行家16年之奇迹》),在2005年进入世行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视野。
台商行从几百元、几千元贷款起步的轨迹让中外项目官员印象深刻,合作几乎是现场就决定。
2005年11月,在台州出席项目签约仪式的国家开发银行资产保全局副局长向本报记者解释,选择在台州试点,并非是由于此地对微小贷款的需求最迫切,而是在这里“最有可能探索出具有商业价值的模式”,如果试点成功,最终,希望将在贫困人口基数更大的中西部广泛复制。
台商行的“工业革命”
【关闭窗口】 【打 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