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完成增加值2704亿元,同比增长16.7%,增幅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2920亿元,增长14.7%,回落7.4个百分点。纱产量774万吨,布产量203亿米,分别增长19.2%和15.3%。服装产量76.4亿件,增长11.4%。化纤产量963万吨,增长16.4%。国内棉花价格略有回落。6月末,国内标准级棉花到厂平均价格14001元/吨,比上月末回落49元/吨,同比上涨569元/吨,高于国际同等级棉价2800元/吨左右。上半年,全行业实现利润357亿元,增长36.3%。其中,纺织业、服装、化纤行业利润分别增长38.8%、28.1%和51.5%。 中国第一纺织网“小马视线”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纺织外贸形势的逐步稳定,纺织行业“大洗牌”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以2002年我国入世第一年为发端标志的“入世景气”周期高峰已过。本轮纺织行业繁荣程度的确很惊人,以出口为指标,2006年1-6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726.78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1.94%,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13%。中国纺织市场周期形成的条件是由世界经济、供需状况、装置开工率和企业毛利等因素共同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世界经济和供需状况。“小马视线”预测,该轮景气周期将在2006年下半年结束。其实,这也与国家宏观经济走势相吻合。总体上看,经过宏观调控,始自2002年的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逐渐进入稳定期。2006年是“五年计划”时代的终结年,同时也是“五年规划”时代的开启年。多种因素显示,2006年中国经济在2005年的基础上适度回落将是主基调,预计全年GDP增长速度在9%左右。而2006年,纺织行业也将告别“超常规增长态”,继续维持低利润水平趋势已经明显,当然仍会有部分竞争力强的行业或企业有超出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盈利。 仔细分析近几年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小马视线”认为:纺织产量出现快速增长有其客观必然性。 1、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 首先,国内市场对纺织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次,“入世景气周期”带来的出口的持续增长拉动了纺织工业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复苏给入世后的我国纺织工业带来了新的出口机会,加上中国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今年1-6月,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总额640.32亿美元,同比增加24.49%,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4285.93亿美元的14.94%。
2、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面对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竞争力,成为行业上下的共识。中国纺织产业在对落后装备大规模淘汰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设备更新,现在我国纺织业上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和世界级先进水平的装备已经占到40%-50%,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在纺织装备上的应用,也加快了纺织设备更新的速度,因此纺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更新上。数据显示,2006年1-6月,我国纺织及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合计达883.1253万元,近两年来固定资产实际完成投资额一直占据前五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广东。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3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国纺织行业资产投资总额的26%;江苏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2亿元,同比增长55%,占投资总额的18%;浙江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8亿元,同比增长50%,占投资总额的10%;河北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1亿元,同比增长44%,占投资总额的6%;广东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7亿元,同比增长56%,占投资总额的6%。
3、国际产业调整的结果 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向后工业时代和信息化的转变,生产要素的国际性流动趋势更加明显。一般纺织生产能力不断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新型纺织产业链。正是由于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中国引人注目的低成本和高生产率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比较优势明显的中国纺织工业,促进了我国纺织工业的高速发展。 但近两年已有征兆显示,中国原先的某些有利因素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给一些原本担心本国制造业会被中国完全吞噬的国家带来了希望,特别是东南亚国家。 统计显示,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为0.69美元/小时,而东南亚一些新兴纺织品出口国为0.4美元/小时,显然中国纺织业劳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另外与中国纺织品配额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相比,欧美国家对东南亚国家没有设限。此外,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投资设厂成本等均低于中国,质量管理水平也有大幅提高。在孟加拉国、越南等国,服装厂工人最低工资仅为45美元/月,土地、水、电等能源价格也非常优惠。据香港出口商会调查,在越南等国开设一家1000人左右的服装厂,投资仅需要六七百万港币,而同样规模的工厂设在中国,则需投入几倍的资金。 4、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2005年,纺织工业从业人员1900万。其中1200万人是农家子女。纺织用天然纤维600万吨以上,涉及一亿多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小企业社会化水平,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利益考虑,将纺织作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支柱产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以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也刺激了纺织能力的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上下游企业数量从2002年的23600家,增加到2006年6月份的38512家。 5、民间投资的蜂拥而入 我国纺织产业70%以上的投资来自于民间,可以说,纺织产业发展保持高增速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民营经济,特别是来自分布于全国各地村镇产业集群的民间投资。由于缺乏对行业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把握,受眼前利益的驱使,片面追求扩大规模,盲目投资铺摊子的现象在所难免。这种盲目投资的纺织投资项目多技术水平落后,属于粗放式增长,增量效益较差。
综上所述,在“小马视线”看来,纺织全行业近几年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为国家财政、经济、出口和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本运作效率显著提高,偿债能力逐年上升。只是由于优质产能增加的同时,落后产能退出的速度较慢,以及近几年纺织大环境中所遇到的一些暂时的困难,使得企业盈利水平受到影响,从而与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背离。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该行业的资产价值呈现明显的低估。优质资产加低盈利现状,犹如一条被困在浅水中的巨龙而动弹不得,一旦大环境转好,该行业被压抑的竞争能力就会排山倒海般地迸发出来! 此外,“小马视线”也认为,2006年下半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当前,巨额贸易顺差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外需波动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加大,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缓解。因此,如何调整贸易顺差规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具体到纺织出口,在欧美设限和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出口进一步减速将是2006年下半年纺织服装行业的主要特征。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