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2005年2月23日在对外政策协会(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主办会议上发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新概念。拉托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2006年4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举行的春季会议主题是"全球贸易不平衡"。它在4月19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具体阐明了引起全球贸易失衡的原因以及可能解决的办法。本文以美国与亚洲贸易不平衡为主线,深入分析全球经济和贸易失衡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美国是经济全球化受益最多的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要素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流动,它的载体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构建起全球性的供应平台,因此,美国是经济全球化受益最多的国家。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6.4万家跨国公司通过它们的85万个海外分支机构,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几乎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投资已占全球研发投资的80%,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已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新工艺。跨国公司还通过招聘各国大量人才和建立研发中心,谋求维护在各国市场的优势竞争地位。据英国金融数据供货商Dealogic公布的报告,2005年全球企业并购涉及金额达2.9万亿美元,创2000年以来新高,其中美国以9045件企业并购案居全球之首,日本和英国分别以2552件和2425件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如果欧洲人或美国人开始踩刹车,到头来亚洲可能成为大输家,发现自己通往跨国公司大联盟的捷径障碍重重,或者如果出现最坏情况,捷径将被完全堵住。" 自1890年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和到1930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以来,美国一直主导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大转移。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根据经济与合作组织的界定,"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内涵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经合组织还为知识经济定了一个量化标准,即只要国内生产总值(GDP)有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就算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按照这个定义,欧盟和日本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欧盟和日本与美国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做到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美国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欧洲和日本。据统计,1990~2004年,美国经济累计增幅达45%,欧洲和日本经济分别为29%和25%。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从盈余变为赤字以来,赤字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赤字占当年美国GDP的3.4%。2004年,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赤字达到6659亿美元,已占美国GDP的5.7%,占全球国际收支账户赤字的75%。2005年,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赤字高达8049亿美元。 美国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赤字主要是贸易逆差。按传统概念和原产地规定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外贸逆差大幅度增加。2004年,美国外贸逆差达6177亿美元,占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赤字的92.8%;2005年,外贸逆差达7666亿美元,占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赤字的95.2%。但是,加上跨国公司和其他途径的全球收入,美国迄今仍是从全球获得财富和利润最多的国家。据美国《财富》双周刊2004年7月26日一期公布,全球500强2003年总收入达到14.9万亿美元,利润达到创纪录的7312亿美元,其中美国上榜的跨国公司从10年前的151家增加到189家,占全球500强总收入的比重从29%上升到39%,即美国189家跨国公司的收入达到5.811万亿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外贸逆差的10倍。连续三年名列全球500强之首的美国沃尔玛公司,总收入达到2630亿美元。 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主要是对东亚的贸易逆差。2005年,美国同东亚的贸易逆差达到3551.224亿美元,占外贸逆差的46.3%。美国对东亚贸易逆差主要是对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逆差。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达2016亿美元,对日本贸易逆差为826.8亿美元。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4 221.2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外贸顺差1019亿美元,超过日本外贸顺差801亿美元。但是,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仅占日本对外投资的10%;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对外直接投资不到引进外资的10%。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844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如果把这部分扣除,那么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实际上明显低于日本外贸顺差。 关于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除了统计方法不同和美国严格控制高技术出口等因素外,还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一)"过路财神" 随着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华投资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一个"加工中心",日本、韩国、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将大量的元器件运到中国加工,组装为产品后向欧美国家出口,所以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都是逆差,而对欧美国家的大量顺差则是亚洲经济体综合表现,中国则是"过路财神",不能只看贸易总额,更要关注其背后财富和利润的分配。据统计,美国与亚太地区的贸易逆差在美国外贸逆差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99年的57%下降到2005年的43%,特别是最近5年来美国对东亚的贸易不平衡基本保持不变。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货物贸易逆差已不能反映中美贸易全貌,更不能反映实际利益关系。 (二)"为他人做嫁衣" 2005年中国对外资依存度达28.1%,中国机械行业对外依存度约在75%左右,电脑、IT产业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科技部长徐冠华2006年4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知识产权工作时指出,在中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和计算机领域分别占93%、91%、85%、69%和60%。目前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中国的DVD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生产一台DVD售价31美元,其中专利费18美元,成本12美元,中国所得利润仅1美元。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看上去中国好像从贸易中获得了很大的回报。但从整体上比较,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和其他外国跨国公司。"文章援引瑞士银行经济学家董涛提供的数字显示:"一个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的售价为20美元,而中国仅得0.35美元的加工费。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里,双边贸易数字毫无疑义。"大量事实表明,中国企业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就难以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不利局面。 (三)"迁移效应" 所谓"迁移效应"是美国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将大量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返销美国,同时扩大控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市场,从而获得"一石三鸟"的效应。 加工贸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55%以上,而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5%,中国获得的是微薄加工费,给美国投资企业和消费者却带来丰厚的财富和利益。据中方统计,从1996年到2003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2291.8亿美元;据美方统计,在这8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6087.6亿美元。但是,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研究,在此期间,中国的廉价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而且为美国制造商大大降低了零部件成本。 截至2005年底,美国企业在中国累计实际直接投资额达到510.89亿美元,占中国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224亿美元的8.2%。2004年,美资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如果减去这一数字,那么当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就不是802亿美元,而是只有52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公司估计,2004年美国公司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得近600亿美元的利润,而且通过中美贸易带动美国就业人数达400万至800万。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和产品已控制中国高新技术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品市场很大份额。中国民航客机的100%和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及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上被发达国家产品所占据,石化设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也依赖发达国家供应。跨国公司在中国软件等七大行业市场已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微软公司的软件系统已占中国相关市场95%的份额,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跨国公司在中国感光材料行业市场的占有率已高达80%以上,其中美国柯达公司收购乐凯20%的股权后,全面控制了中国数码冲印市场;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和沃尔玛公司都已在中国相关市场占据很大份额。 美国对外资进入却有严格的限制,1983年9月9日美国政府公布的国际投资政策主要内容是:"除有损于美国国家安全保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