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帐号: 登录密码: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全球绣花机网国际站
新闻资讯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企业信息 产品信息 展会信息
    热门关键字:绣花机、刺绣机、绣花机配件、金片绣、印度
 
服务条款
会员服务
  今日快讯  |  行业动态  |  环球信息  |  绣机专题  |  政策信息  |  企业动态  |  纺织行情  |  技术动态  |  统计数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动态
首批注册金融分析师有望上岗 开设12门课程
 
http://www.embm.cn 中国绣花机网            2006年8月11日   
 

开设12门课程考试合格颁发证书

日前,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培养计划在浙江杭州正式开班。首期班学员共40人,主要来自浙江省各大金融机构和企业财务从业人员他们将成为国内首批本土化培养的注册金融分析师。这标志着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的“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培养计划”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金融高端人才缺口大

近年来,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为中国各类金融企业和金融专业中介机构培养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金融中高端人才,全面提升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现代企业资本运作常态化、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以及企业自身与金融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为中国大中型企业培养一批视野开阔、专业过硬的财务和投资专才队伍也变得日益迫切。中国加入WTO以来,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00多家金融机构。随着中国银行业年底全面开放的时日迫近,外资银行在逐步解除束缚、延伸产品线、深入扩张的同时,已把招纳我国高级金融人才作为其进行人才储备的一项重要战略。有关专家指出,在华国外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达近万人,其将目标瞄准了国内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业务骨干。

培养本土人才势在必行

早在1963年,国际上就开始实行注册金融分析师制度,4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在金融领域游刃有余且兼顾行业自律的从业高管。中国内地目前只有317人获得了注册金融分析师称号,而到2004年底,香港就已有2567名注册金融分析师。国家人事部有关人士指出,注册金融分析师是中国目前最紧缺的人才之一。

因语言、时间等原因,国内大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土金融人才被挡在了注册金融分析师的门槛之外;而单纯掌握国际管理理论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内也难以顺利步入具有国内本土特色的金融发展“快车道”。因此,运用全球的视野和思维并兼顾本土特色,创建中国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培养方案分3个级别

“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培养计划”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企业联合会联手美国著名金融专业培训机构Stalla Review共同组织实施的。据悉,这是中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面向中高端金融和财务专业人士的系统培养计划。

“本培养计划不单是帮助青年金融人才最终获得权威的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让学员打开国际视野,系统提升专业能力,积聚金融资源,全面加速在金融领域的职业成长步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

据了解,该培养计划既借鉴了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的成熟体系和经验,又考虑到中国金融的实际,整套培养方案分为三个级别,对参加培养的人员设定了明确的资格要求。培养计划提供了包括中国金融法规与市场、职业道德与专业标准、全球金融市场与工具、企业资本运作、债券价值评估等12门专业课程,并在每年的5月和11月进行两次全国计算机统一考试,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学员最终可获得“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相应级别的合格证书。

与理财师有何不同?

据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培养计划执行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与国内已有的理财规划师、注册财务策划师最大的不同在于前后台的观念。注册金融分析师的专业领域在于金融行业商品设计与规划、投资决策及分析等;而后者却类似每一个客户在理财方面的“家庭医生”,为客户挑选适合的理财工具。

其次,他们的工作层面和服务对象明显不同。注册金融分析师多半存在于大型金融机构中高管理层或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高管,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这位负责人表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金融分析师,必须拥有专业而广泛的金融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是有投资评估、运营分析的经验。此外,还需了解国际金融、投资管理、企业财务、国内经济规律和法律法规等,而这方面恰恰是目前国内金融从业人员最薄弱的。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闭窗口】   【打 印】
  快速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共有   0 条评论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电话总机:0575-87730118 传真:0575-87737117 邮编:311800 E-mail:mbm@embm.cn
版权所有:刺绣机网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浙B2-20110025-43
支持单位:浙江省电脑刺绣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诸暨市电脑刺绣机协会 

浙公网安备 33068102000068号


绣花机 刺绣机  Copyright (C) 2005-2023www.emb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