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就业季节即将到来,用人单位的第一轮宣讲会在本市(上海)各高校纷纷登场。这一轮招聘的单位常常是学生心目中比较重视的跨国企业或者是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对于毕业生来说,名校效应和特色效应在招聘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也要警惕就业的五大“陷阱”。日前,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直面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一书对全市大学生的就业进行了深入调查,该书主编之一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大学生尤其是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千万不能为“名”所累。
陷阱1:“瘦骆驼”永远比不上“膘肥马”
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并非找到好工作的保证。本市某著名高校一名已经毕业两年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说:“考进一所好大学并不意味着你能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同样,加入一家著名公司也并不能保证你能够一劳永逸。”
不久前的一份就业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更有优势。事实上,大多数名牌大学的学生都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认为自己进入的是名牌、重点大学,即使自己在学校中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在与本校学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但是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学生,自己还是拥有“品牌优势”,找到工作并不是难事。这种观念如果放在前几年还颇具市场,而在今天,不少用人单位已经改变原来只认名牌、重点,看见名牌、重点学校学生“一律统吃”的观念,而更注重考核学生本人的能力与素质,他们要的是“膘肥马”而不是“瘦骆驼”。
据欧莱雅中国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年到校园招聘10名左右管理储备人员,报名的有1000多人。目前欧莱雅招聘的学生,近6成来自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公司这样做是考虑到不同的大学文化对教师和学生影响力最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并不那么著名的学校。学生进入企业前,公司会关心学生简历上的“教育背景”、“社会经历”、“所获荣誉及奖励”以及各项技能,但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公司不会根据“出身”来考核员工,而是根据业绩。
陷阱2:名校毕业生只能进名企
虽然目前就业招聘会尚未正式开始,但复旦大学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许玫每天都要接待不少要求推荐单位的学生。这些学生几乎都要求推荐到著名的企业,甚至某学院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一致提出同样的要求。而在另一所名牌高校,则曾经出现过学生非某一跨国企业而不就业的情况。名校毕业生只能进名企,这一想法已经成为不少名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障碍。
有关职业发展专家认为,不少名校毕业生存在自视过高,盲目定位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无论面临多么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永远处于“优先”地位。因此,常常在择业过程中由不愁嫁的“皇帝女儿”变成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找工作应该是个“双赢”的过程。公司雇佣你,是因为其管理人员认为你可以比别的应聘者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你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你认为这家公司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你个人的需要。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来自名牌学校的高才生,往往会对自己估价过高,动辄要求多少起薪,担任什么要职。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许多公司是不可能让他们如愿以偿的。
职业发展专家认为,名牌大学里确实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毕业生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大家的目光早已经狭窄得只盯住校园里的这个小圈子。一所名牌大学每年的毕业生有6000多名,而学生向往的名企只能解决十分之一不到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就业只是达到自己目标的一个途径,何必大家都做恶性竞争的牺牲品?
陷阱3:过于自负,不拘小节
具有“品牌优势”的学生,还会时不时表示出自己的骄傲,因过于自负、不拘小节而导致在求职中铩羽而归。某著名高校一位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参加面试时,居然左右脚穿了颜色不同的袜子,虽然他的学业成绩不错,可用人单位认为这样不注意生活细节的人难以担当大任,从而拒绝了他的求职要求。
上海交大一位毕业生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参加某大公司应聘。第一轮面试后只留下他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于是他飘飘然地感到“交大”的力量。第二次面试时他没作任何准备,而且也懒得换衣服了,套上了一件汗衫就去了,甚至连一双洗得不太干净的白球袜也没有换下来。结果,在不知所云的回答中,他仅用了十五分钟就遭“拒”了,失去了他非常向往也非常看好的一次机会。
这位学生在分析这次失败时认为:自视过高导致缺乏准备。“准备”包括“软”的和“硬”的:“软”的指对自己的分析了解以及对招聘公司的了解,即所谓的知己知彼;“硬”的指对礼仪的了解并使自己穿戴得体,这样才能体现出对招聘人员的尊重和对面试的重视,那双不太干净的白袜子应该也是导致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陷阱4:抗挫能力弱
【关闭窗口】 【打 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