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绍兴县县长冯建荣
就目前的发展而言,中国的纺织产业集群们没有哪个会选择随遇而安。“商贸繁荣、产业提升、迈向国际、具有竞争力”等词汇成为当地政府会议上使用率最高的词汇;而“城市文化、生活宜居、幸福指数”则成为百姓们对于他们内心城市的期盼。如何将这两组词汇相互协调成为当地官员们职责之目标,也成为这些地区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近来,随着有“世界布市”之称的绍兴县发出了“致力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的强声之后,整个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目光便再次聚焦到这个年生产总值390亿元,财政总收入42.32亿元,人均收入位列长三角城市前茅的地方。因为人们渴望看到这个在业界颇具话语权的城市,将如何玩儿转“现代城市”的命题,为其他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成功案例。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得记者来到绍兴县,并与其县长冯建荣进行了一次对话。
一个市场与城市的对接
经历了20年的风雨历程,位于绍兴县的中国轻纺城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专业纺织市场。在很多人的心中,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绍兴县的一个缩影。“中国轻纺城是绍兴县的‘通灵宝玉’,一旦失去它,绍兴县也会失魂落魄。”冯建荣开门见山地说。
目前纺织产业的比重已占到绍兴县工业总值的70%以上。而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中国轻纺城的存在为当地轻纺产品巨大产能的释放,提供了必要的“出口”。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绍兴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
作为绍兴县县政府的所在地柯桥,经过5年来的发展,建成面积已达到38平方公里。如今现代化的商贸、餐饮住宿、通讯、教育、医疗等酉己套设施的建设,让外人站在柯桥的街头,迎面感受到的却是大都市的现代气息。2005年276亿元的成交额,在全国数万专业市场中,连续14年位居第二的排名也使得中国轻纺城成为绍兴县这个经济强县的“立县之本”。
一个市场的现代化走向
如今“轻纺城”造城热已愈演愈烈,仅长三角地区在建的轻纺城项目就达十几个,投资总额逾100亿元。面对全国各地市场的虎视眈眈,绍兴县政府将有哪些举措?中国轻纺城又将何去何从?
面对记者的提问,冯建荣谈到,基于柯桥城市的发展基础和县域特征,绍兴县确定了中国轻纺城“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的战略目标。而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则体现在三个标准之上,即国际纺织品织造基地、国际纺织品贸易城市、国际纺织科技创新平台。
“纺织业是绍兴县的母亲产业,只有坚持做下去,努力走出去,奋力提上去,才会使绍兴的纺织走上一条由量变到质变的创新之路。而对于城市贸易环境的改善,政府将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采购商、知名贸易公司、国际一流科技研发机构到柯桥落户,努力把中国轻纺城建成经营规模最大、交易品种最多、商务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好的现代化全球纺织服装采购平台。”此时,冯建荣的脸上充满了对绍兴县未来的憧憬。
一个政府主导政策的出现
中国轻纺城的决策经历了“市场——政府——市场——政府”的转变,今年以来绍兴县提出了“政府主导”的概念,“行政之手到底伸多长”、“政府主导能否让绍兴县成功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等猜测也随之而生。
“政府主导”其实是利用行政手段促使市场资源进行一种战略性整合,中国轻纺城主体还是一个企业,但是它今日的地位已不同于一般企业,而关乎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冯建荣如是说。
市场经济让政府职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更需要加强调控、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政府为实现市场主体的共同利益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利用行政之手的调控将有效节约市场的开发建设成本以及遏制房价的恶意炒作,这一举措必将使入住商户的成本大为降低。同时对于市场的细分化、专业化的调整,使得面料、家纺、服饰、辅料、原料、纺机等几大板块分类市场日益明确,为不同采购商提供更为便捷的采购环境。
一个市场的“一、二、三”战略
【关闭窗口】 【打 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