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维护中国产业安全关键在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认为,与其我们高喊“狼来了”,不如“亡羊补牢”———找出我国在产业安全政策以及竞争规则上的“短板”,尽快弥补以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最终维护产业安全。
包括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等在内的多个官员和学者,就“外资利用和产业安全”、“自主创新与产业安全”、“能源供求与产业安全”、“开放金融市场与产业安全”等四个议题做出阐释。会上,作为中国产业安全报告的系列之一,《中国纺织产业安全报告》首次公诸于世。
自主创新为本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维护中国产业安全的问题,归根到底要落到“怎样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上。
“产业安全的关键是我们的企业要做强”,成思危表示,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同时加强企业管理,才真正能够保障我国产业的安全。
郑新立在题为《高度重视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对策研究》的报告中指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为此他开出两剂“药方”: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落实国家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
李朴民表示,要维护产业安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突出“三个重点”———增加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现在看来,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李朴民还指出,要重点把握两个关键行业:其一是加快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延伸,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其二是要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选择国内具备一定基础,产业关联度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战略性、关键性的技术作为突破口,比如在造船、大型高效发电、高压输变电、冶金、石化、航空航天等领域,加强对外合作和消化吸收,提高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李朴民表示。
“哪有自己惩罚自己的?”
而长久以来,国内对外资却抱有令外人不可思议的热情。金碚引述联合国一位专家的话说,“中国好像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对世界500强兼并、投资、表现得欢欣鼓舞的国家。”
“这是因为,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大规模、长期、大幅度地对本国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税收。”金碚说,“哪有自己惩罚自己的?”
目前,国内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像“绊马索”一样让自主创新步履维艰,引进外资成了相对理性的选择———在目前外资企业享受很大优惠的环境中,竞争的压力迫使中国企业倾向于合资,国内企业甚至会主动把自己变成外商投资企业。
金碚表示,目前对外资采取优惠政策的发展思路已经“穷途末路”———“在内外资不平等条件下的竞争不利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威胁到国家产业安全。”
金碚认为,目前国家不允许外资兼并龙头企业,但外资可以兼并第二大的企业家,不让兼并第二大的,还能兼并第三大的,但是一旦兼并第三大的企业以后,就可以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很快就会把龙头打败。“因此,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必须要从观念上改变,要从主要依赖优惠转变为主要依靠公平竞争。”金碚说。
建造配套“防火墙”
在产业安全问题上,不仅有内外资不平等带来外资的大规模涌入,还有形同虚设的管理体制导致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
郑新立表示,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产业安全,通过各种手段设立一道“防火墙”。“我国也要抓紧制定以《反垄断法》为主体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跨国并购审查机构,确立外资并购管制范围,在赋予外资国民待遇的同时,确立限制外资并购的行业和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