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西镇小行村众多村民
炕头办“工厂”“一村多品”叩开致富大门
近年来,胶州市胶西镇小行村村民在当地能人的带动下,办起了“炕头工厂”,村民纷纷利用自己的庭院和房屋,做玩具、织手套、搞刺绣,足不出户就可发家致富。
一走进小行村,就感受到浓浓的经商气息:家家户户的院墙上张贴着“家兴财源旺”、“财旺富贵门”、“家进八方财”等吉祥字样;村民的院门也非常高大,足以使拖拉机通畅进出。村干部告诉记者,除了外出经商和务工的外,村子里有100多户办起了家庭小加工厂。“簇群经济”的蓬勃开展,相对集中了资源、技术、信息,从而形成了产品优势,引领当地农民叩开了富裕之门。
在村民高美芳家的西屋里,有4台自动织套机。这些机器全由电脑控制,织手套时,只需调整好程序,按照电脑的提示进行操作就可以了。随着机器“嚓嚓”的欢叫声,一双双洁白的线手套便生产出来了。高美芳告诉我们,她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除照顾孩子和耕种2亩责任田外,每天还能织出1000副手套,纯利100多元。
引导高美芳“入门”的是她的邻居孙建。孙建家的场面可就大得多了:院子里堆放着新进的棉纱和待运的手套;东屋和厢房中,一共安装了16台机器,除了她和丈夫外,还雇了5名工人,日夜不停地轮班工作,每天生产手套4000多副,效益非常可观。孙建从事这项加工业已经10年了,这几年,她不但自己发家致富,还带动许多村民办起了手套加工点。那么,村民的原料从哪里来?手套的销路又在何处呢?这就得说说附近马家村的党支部书记马永智。过去,马永智曾在劳动防护用品厂工作并办起了当地第一个手套加工厂。几年前,他发动附近的400多家村民在家中开办了手套加工点,他则一跃成为当地手套加工业的总“供货商”和总“经销商”。马永智告诉我们,现在,他平均每天批发棉纱20吨,销售手套30万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直供不应求。
我们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村民薛绪礼从事刺绣业,新上了3台电脑绣花机,专门为各种运动服、旅游鞋、太阳帽绣制图案,每年收入十几万元;陪同我们采访的村文书孟凡君也在闲聊中透露,他家雇了3名工人,从事玩具来料加工,产品都在全国的“家乐福”商场销售。
胶西镇吴副镇长说,近年来,镇上通过能人带动、资金扶持、减免税收、提供信息服务和实行责任制等措施,使全镇70%的村庄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可喜局面。
这些“炕头工厂”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技术不高、占地不大、批量不小、销路广阔、老少皆宜、效益可观。由此可见,只要各级政府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就一定会促进“簇群经济”的大发展,为农民致富搭建一个新的平台。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