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服装为温州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温州服装业现有企业近3000家,产值超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10,其中年产5万套以上的西服企业200多家,分别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平阳、永嘉等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各类专业生产基地。服装业在该市经济发展中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值占全市比重达15%,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支柱产业。随着生产经营全球化的加快,服装业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和批量比较大的生产环节向大陆转移,国内服装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温州经济水平的升高,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大大提高,造成温州经济水平的升高。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大大提高,造成温州服装生产成本逐年提高,温州原先最引以为豪的制造优势正逐步消失,而产业技术含量却没有及时跟进,大部分还是生产低档次的产品。现在西部、东北在大开发,内地也在逐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产业,那里有更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土地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理清工作思路,促进温州市服装业发展结构调整,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温州服装行业发展现状
温州服装业主要由男装、女装、休闲装、外贸服装、针织服装、童装等构成。
经统计,2003年全市服装企业约3000家,行业销售产值为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出口交货值6.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28%。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其中报喜鸟、庄吉、美特斯·邦威年产值均超过10亿元。
全市有45个品牌达到国家质量最高等级标准“优等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只(“报喜鸟”、“庄吉”);中国名牌产品4个(法派、庄吉、报喜鸟、美特斯邦威);浙江省著名商标20只;浙江省名牌产品16个;10家企业进入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7家企业跻身全国民企500强;7家企业获2003年度国家免检产品证书;15家企业被评为2003年“温州轻工行业百强企业”。68家企业通过IS09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据调查统计,到2003年底,全市在国内建立销售分公司、办事处、总代理、总经销等6000多处,设立连锁专卖店10000多家。以连锁专卖、特色市场为基础、以特许经营、品牌加工为重点的营销网络进一步扩张。在国际市场,温州服装外贸已销往130多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欧洲、美国、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尤为快速,产品以女装、休闲服和内衣居多。
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授予瑞安市“中国男装名城”荣誉称号,授予乐清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荣誉称号。另外,温州市还被列入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试点城市之一。
二、温州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讲,温州服装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但从总体技术水平来看,还普遍存在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信息化水平滞后、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温州服装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大大提高,这些都给服装的生产成本带来压力。温州原先最引以为豪的制造优势正逐步消失,直接带来的后果是竞争力的衰退。温州服装生产成本逐年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却没有及时跟进,大部分还是生产低档次的产品。
2.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欠缺是目前温州服装业面临的难题。温州服装的研发投入普遍少于广告投入。比如“报喜鸟”,其每年投入费用只相当于广告投入的60%。研发能力相对较强的,像报喜鸟、夏梦、庄吉、法派等,还是会在研发和营销这两头花大力气,设法不断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成为营销型企业。而更多的本地男装企业可能自身品牌越来越弱化,变成专门承接加工的生产型企业。
3.温州的服装业,除研发能力不强,还面临专业人才缺乏、培训滞后等问题。“温州不缺老板,缺的是各个专业层次的经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温州服装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4.国外品牌向中国市场进军的脚步大大加快,温州的服装业缺乏竞争优势。国外品牌与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将从设计、面料、工艺、品质、价格、服务、文化、店面、客户管理及广告等方面复合展开。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国家服装产业已历百年,科技开发、品牌价值、贸易信息等远远走在我们前面,占据着高端和大部分中端市场,近期内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中、低端市场,产品附加值低,竞争也更加激烈。
【关闭窗口】 【打 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