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服装大国,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服装业发展迅速,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国内尚未出现真正的国际品牌,同时在发展的道路上弊病诸多。下面我就对国内服装业的现状做一个深入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之道,望能为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中国服装业指点迷津。
问题一:产品质量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服装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但是,从市面上的服装产品来看,我国服装产品质量暴露的问题很多。从面料的选择,从加工设备的购置,从款式的设计,再到服装的包装无一能做到尽善尽美。大量低档服装横行于市,产品同质化严重,款式相当一部分来自抄袭,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国内服装质量的现状。
问题二:生产过剩问题。
中国服装企业多而杂,生产盲目性严重,最终造成库存积压,销售利润减少,品牌形象下降。这反映了中国服装企业缺乏生产计划性,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性较差。
问题三:品牌意识较淡薄。
不可否认,近些年中国涌现了一批服装服饰品牌。但是相对皮尔.卡丹、Lee、杰尼亚等国际品牌来说却可谓小巫见大巫。同时,中国大部分服装企业仍处于为国外品牌代工的初级阶段上,品牌意识较为淡薄。
问题四:没有强有力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很多时候,消费者在购买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服装时并没有真正在乎过是哪个牌子。“法国”、“意大利”本身就是一种“品牌”,它们是区位品牌,是产业群品牌,它们让消费者对贴着它们标志的所有产品都产生信任感。而国内尚未出现真正强大的产业集群,这也就不易使消费者对服装产地产生联想及信任。
问题五:国际化道路尚处于初级阶段。
如果笼统的说,中国的服装已经销售到了世界各地。但是,贴有我们“国字号”商标的服装出口量却并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就在于,国内不乏诸如茉织华这样的大型服装企业,但是该类企业均为OEM模式,不仅没有自有品牌,同时在国外市场的销售渠道上也未深挖,导致我国服装业整体尚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解决之道:
打造一流的质量,做到品质国际化。
有品质,才有未来。要打造一流的质量就需要我们从面料的选购、生产工序、款式设计、人员管理、设备购置、质量检查等方面下狠功夫,切实做到把产品的质量放在头位来抓,从根源上杜绝低品质服装的出现。
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做的比较优秀了。比如罗蒙西服。在质量管理上,罗蒙提出的口号是“追求101%的完美”。罗蒙西服从面料采购到成品出库,要经过诸多关卡的严密监控,同时导入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的内部质量管理监督制度。同时,罗蒙还通过了ISO9000等多项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最终获得了销往欧美市场的权利。
二、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到以销定产。
提高生产运转效率。
雅戈尔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出色。该企业把面料与服装的生产都放在了自己的工厂来做,这样虽然在生产运营等方面加大了风险,但是在物流配送上则节约了费用,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生产运转效率。
B、扩大销售渠道,使销售网络与国际接轨。
中国的企业要学会用多条腿走路,在销售的渠道上应不满于现状,勇于开拓国际销售网络。通过与国外服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