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收入构成,我不能告诉你。”王建在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了两年,尽管承认每月工资条上总数目为2000元左右,但具体实际收入仍对记者表示保密。
“我工作了6年,但至今也搞不清工资条上的钱数,到底该怎么算。”张女士自毕业来一直在国家级出版社工作,而工资条上的条目也一直令她摸不着头脑。除“基本工资、工龄工资、职务补贴”外,还有“书报费、女工费、文艺洗理费、托儿补助费、回民补贴……”而“其他”这一条目,她至今也不知道代表什么。
“如果有课题经费,那老师之间的收入完全不一样。”在一所高校任教21年的李教授称,同等资历的教授,因为几千万的课题费,而导致收入迥然不同。
尽管同属事业单位,但每个从业者对工资收入却有不同感受。
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工资结构繁杂。近几年工资标准虽然几经调整,但仍处于“内行记不住、外行看不懂”的状况。
7月17日,以人事部、财政部、民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四部委首次全面系统解读收入分配改革为标志,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已揭开序幕。
其中,涉及全国130万个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已确定总体目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与公务员工资制度脱钩
“事业单位工资确定偏重于职务(职称)、资历,对岗位和绩效因素体现不够,形成了事实上的'身份工资',贡献与报酬失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标准都是比照公务员工资标准建立起来的,在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前,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是统一的工资标准。因此,“身份管理”成为事业单位管理的主要模式。
“我们仍是个小社会,什么都包着,管着。”上述张女士对现在她的工资条上的“文艺洗理费”这么理解。
显然,事业单位现行的工资制度,难以体现不同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特点,其弊端日益显现。
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分配模式,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分配权限,事业单位自身工资水平、工资总量与社会服务质量、经济效益脱离,最终形成单位躺在国家身上吃财政“大锅饭”的局面。
“像课题费这样的工资外收入,似乎缺少必要的监督。”李教授说。
实际上,李教授提出的问题揭示了问题的另一面。在事业单位在基本工资管理上统得过死的同时,又对单位的工资总额特别是工资外收入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如不少事业单位在预算外资金的使用上,缺乏必要的财政、审计监督,缺乏税收约束,造成工资外收入的无序发放。
缺乏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正是目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混乱的症结。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已经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即在制度形成上和运行机制上,与公务员工资制度脱钩,实行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分级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绩效导向的薪酬体系
曾湘泉认为,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必须把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起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建立岗位绩效制度是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中,对事业单位分配改革的重点方案。
即未来事业单位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