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将临,每年此时都是应届毕业生忙着办理报到手续的高峰期。但昨天记者在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看到,一些没有在签约单位上过一天班的毕业生,忙着在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改派”手续,准备到另一个单位就业。据介绍,目前,应届毕业生中已有近百人违约。有关人士表示,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择业需谨慎,随意“改派”是对就业岗位的浪费。
矿大毕业的小林2月份与锡城一家民营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但到4月底,在同学的牵线下他又相中了一个更适合自己专业的职位。于是,小林向公司提出解除就业协议的要求。他表示,人往高处走,有更好职业岗位,没有理由放弃。理工学院毕业的小王是为了薪金和待遇而选择“改派”的,他与某电动厂签了约,基本月薪1500元,加上奖金可以达到2500元左右。当他到单位了解情况时,听一些员工介绍实际拿到手不会超过2000元,就萌生了解约的想法。他说,自己是学机电专业的,很吃香,不愁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后来,他又找到一家企业,便到毕业生就业中心办理“改派”手续。
“改派”其实是一种违约行为,对于个人和企业双方来说都提高了就业成本,个人毁约需要承担违约金,还要重新择业;企业则无法正常开展预设的工作项目,又要再费周折去招聘。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戴威告诉记者,据估计,今年的违约现象较往年有所增长,现在每个月都会有十五六起,而且违约原因也变得更复杂。一是有些学校追求就业率,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上报落实单位,一时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只能先随便找个单位应付一下,到时再改;二是有些大学生往往是“骑驴找马”,先随便找一个“保底”工作,然后再“淘“工资待遇,发展环境更好的单位。另外,企业允诺的待遇不落实、出现违反劳动法的情况等,都是导致发生“改派”的原因。
(文章来源:江南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