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检修工、电机检修工,就是这些在不少人眼里“不咋样”的“蓝领活”,但他们中高水平工人的年薪居然超过了10万元。 在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近日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中,最令人“弹眼落睛”的(沪语,意为吃惊),莫过于中高级技能人才工资水平的全线攀升。 “薪”情攀升,技术工人依然难找 在“本科生月薪1500元”等新闻频频见诸媒体的时候,技校生尤其是紧缺专业的技校生,却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今年4月,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物流专业应届毕业生马泽堂被一家港资物流企业相中,试用期月薪达9000港元,这一数字刷新了深圳技工“试用期薪水”的纪录。 9000港元,掀开的只是“尴尬一角”。在国内许多城市,都有一道相似的风景:职场冷热不均,一边是大学生自降“薪”愿、苦苦求职,另一边却是高技能人才无处可寻的尴尬。 劳动部门新近统计显示,深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每年10.5万人,但具备技能等级的求职者仅有5.3万人,缺口达5.2万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才缺口为3.7万人。不少高科技企业反映不缺资金、项目和科研人员,唯独缺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四川省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企业在岗技术工人中,高技能工人所占比例很低。在所有技能工人队伍中,从事高新技术工作的工人比例为16.7%。 大学生宁做低薪文职不做“高薪蓝领”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由于缺乏熟练的铸造技能人才,出现了产品有订单、生产缺技工的尴尬局面;有媒体报道,合肥的两场大型民企招聘会上,几家企业为几个中专学历的技术工人“抢破了头”;在青岛,一家塑料制品公司更抛出年薪16万元的“天价”,急招一名高级模具工。 在很多城市,“技工身价直逼博士”也已经不是新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曾就技工短缺情况对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结合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调查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 技工“摇篮”,“缩水”严重 近年来,国内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国家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并不乐观的情况是,在不少城市,作为技工“摇篮”的技术学校,却普遍陷入了逐年萎缩的困境:1994年,上海的技校总量为330所,但在此后12年间骤减到32所;在老工业基地沈阳,1996年到2002年,全市技校数量从140多所锐减到只剩20多所。技校这一技工培育源头的“断流”,是导致这些城市技术工人成为稀缺品的一个直接原因。 据了解,上海这些停办的技校,大多是企业自己建立的学校。建国以来,不少企业纷纷办设技校,从初中毕业生中招人,培养自己企业需要的技工。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的推进,一些生源不足的技校被企业视为“包袱”而关门,另有一些企业的技校也被“剥离”而关闭或移转,因投入不足、生源不足而举步维艰。 由教育部职业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1998年的1431万人,减少为2001年的1164万人。仅在2002年,全国各地就停办了大约600所技校。 初中成绩不好送技校?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今年建校55周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技校。副校长李春明说,该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已经接近大专、本科生。今年毕业的近500名学生,就业率为100%,其中自己找到工作的学生占11.1%;稳定率(即第一份工作时间在两年以上)占82%。 有数据显示,近年全国各地技校的就业形势大多好得惊人。然而,与此相对的是,目前国内技校的生存状况却普遍堪忧。 李春明说,目前技校发展中一个很大的困扰,在于社会上依然普遍存在轻视技术工人的观念。有很多初中学校在考虑学习成绩不合格的毕业生的出路时,第一个念头就是“送技校”。“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没有抓好,想要让技校仅仅通过3年的教育来完成'改造',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表示,轻视的观念在客观上促成了“技校生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 此外,一些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存在误区,明明只需要一个技术工人,却非要考些数理化理论知识,对技术工人本身应具备的技能却不在乎、不看重。 在一副副“有色眼镜”的逼视下,“白领情结”最终占了上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了拿起焊枪、电钻的勇气,宁愿去念早已饱和的“体面”专业。四川省总工会不久前进行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一半多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当工人”。 大学门槛降低使技校生源减少 也有观点指出,国内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体制的尴尬。李春明认为,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门槛的降低使得技校遭冷遇,而由于设置技能型专业需要设备、师资,投入较大,一些技校逐渐转移了兴趣,渐渐脱离了市场的需求。 福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陈启文也表示,职业教育之所以遭遇窘境,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随着初中毕业生的不断减少和高校的不断扩招,普通学校正在争抢职校生源,同时,职业教育的成本比普通教育高,而回报又相对较低,这造成的结果是过剩的工种越办越火。在专业设置上,不少技工学校“什么专业工种能招到生源,我就设什么专业”,以能挣到钱为目的,至于市场是否需要则很少考虑。曾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地方,10个财会人员才有一个岗位,9个司机才有一个岗位,可是“司机班”、“财会班”的招生人数仍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而紧缺的中级以上的车工、铣工、钣金工等却没有多少专业班,即使开了这样的班,生源也有限。 有专家指出,以扩招形式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学教育,并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扩招热虽圆了不少人的大学梦,却造成同专业、同层次人才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人才市场上“一边大学生过剩,一边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因此,破解技工学校困局的根本出路,就是要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把技能人才资源按市场机制原则进行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