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贸易摩擦,大家不要认为它很快就能过去,不要想用常规的手段解决问题,也不要太多依赖政府。在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如果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走出去”
编者按:大亚—新华企业发展论坛(系列之二)日前在上海举行。该论坛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主办、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协办。论坛上,部分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围绕“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进行了交流。这里编发的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院长王新奎的发言摘要,他着重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块“大石头”,砸在几个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在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这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的关系说起。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历15年高速增长。这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出现之后,原有的全球经济和贸易均衡被打破了。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我们进出口总额是5000亿美元左右,到了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0亿美元,短短4年,增加了近1万亿美元。2001年,我们出口额是2660亿美元,2005年达到7620亿美元,4年间净增近5000美元。2001年的进口额为2440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6600亿美元,净增近4200亿美元。
这么巨大的贸易变化,怎么不会对全球贸易均衡产生影响呢?
更严重的是,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始终占总量的近13,比重还在不断提高。再看一看中国贸易顺差的来源。2005年,顺差总额达1040亿美元。贸易顺差额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顺差总额从2002年的1127.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2921.1亿美元,其中,对美贸易顺差,2002年是472.2亿美元,到2005年是1141.7亿美元。全球经济和贸易的规模就这么大,中国这么大一块“石头”砸下去,而且就砸在几个国家和地区身上,贸易摩擦当然不可避免。
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必须拓展生存空间
目前,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现状怎么样?
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进入初裁程序案件的数量,从2001年的66件增加到2005年的90件,其中由美国和欧盟发起的案件数量,从2001年的10件,增加到2005年的46件。进入终裁程序案件的数量,从2001年的40件,增加到2005年的88件,其中由美国和欧盟发起的案件数量,从12件增加到52件。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纺织、轻工和化学三大领域,这三者占比超过80%。
作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中国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无疑会不断加剧。你发展得越快,影响越大,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对中国来说,在这样一种多边贸易体制中,面临着逐渐适应的过程。如何适应?简言之,就是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在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环境下,为了拓展我们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现在大量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大量进口原材料,加工以后再卖回去,还要准备人家提起反倾销,生存压力很大。中国的鞋,占了世界市场的60%、美国市场的85%。去年,美国鞋类零售商协会准备在多哈议程中,启动鞋类产品的零关税谈判,欧盟、日本都被他们说服了,他们必须说服我们,但我们没有同意,觉得没有必要。几个月后,就发生了西班牙烧鞋事件,接着就是欧盟启动鞋类的反倾销。
中国企业不能老是这样生存在夹缝中,必须“走出去”。
万一国际资本浩荡来又浩荡去,怎么办
企业“走出去”,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中国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前20年,是全世界的企业往我们这里跑,今后的20年呢?大体上是有进有出,很可能是出大于进。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商务成本提高了,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维持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求变,还是老样子,那么,万一国际产业和资本像大潮一样“浩荡而来又浩荡而去”,我们怎么办?惟一的办法,中国的企业必须“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为什么那么多外资到我们这里?它们也是求生存、求发展。如果它们在中国呆不下去,就还会跑,往别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如果中国企业在全世界能够寻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不管在哪个国家,都说明我们实力增加了。
同时,企业“走出去”,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大量使用劳动力、大量消耗资源、大量产生环境污染的传统产业,在过去数十年内,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美国转到日本、日本转到“四小龙”、“四小龙”转到中国沿海地区。但是,现在的沿海地区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约束日趋严重,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很多产业也必须向海外转移。因此,企业“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选择。
总之,对于贸易摩擦,大家不要认为它很快就能过去,不要想用常规的手段解决问题,也不要太多依赖于政府。在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如果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走出去”。
(文章来源:华东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