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调查
最近,有关台州市29家民营企业在上海统一购买研发大楼、将"脑库"集体搬往上海的报道引发了颇多关注。台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此毫不讳言,"政府是'策划者'"。
拥有"吉利汽车"、"飞跃缝纫机"等众多民族品牌的浙江台州是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致力于塑造政策环境,激活民营经济创新动力,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政府省心、企业赚钱、社会得利"的多重效果。
在浙江,台州市生产要素条件相对薄弱,经济基础并不好。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土地资源奇缺,矿产资源几乎为零。然而,当地民营经济的多项发展指标都处于浙江前列。如,当地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省内均排前两位。2005年,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超过了全省水平。
"技术创新,不在于地方要'富'、要政府投入多少钱,关键是财政投入1块钱,要带动全社会投入10块钱。"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深有体会地说,台州在财政投入上没有"量"的优势,政府的角色主要是造环境、搭平台,并承担必要的风险和责任,在此基础上激活企业这个创新主体,让民营资本的趋利性和高效率迸发出创新能量。
政府担责,企业得利,台州市的政策对企业很有吸引力。比如,把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的数量、新产品产值率、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等7个指标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对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实行以奖代补、风险补偿和事后补助制度,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带动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公共科技资源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
为了突破科技人才偏少、科技资源匮乏、高新技术企业后劲不足的瓶颈,台州市政府部门主导运作了一系列"借脑引智"的工程,用外地的资源干自己的事。
台州市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005年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6家,目前总数已达50家,包括浙大台州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学院、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台州分所等。企业每建立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市财政就奖励100万元。目前吉利控股集团和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两个企业的技术中心,已分别被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当地还提出"把大脑移到上海,把基地留在台州",到上海建立台州科技园,利用上海科研院所多、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借脑革命"的路子。目前,台州已与上海星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100亩联建合作协议,研发园选址在上海松江区大学城旁,规划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台州市科技局局长李昌道说,这一模式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家一户单独"引智"的困难。
台州市委书记蔡奇经常在不同场合为企业自主创新工作"鼓劲"。他提出,目前台州应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中介网络,发展成果转移中心、科技信息咨询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各类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当地市场已经有了这样的先例。温岭有一家叫先导电机技术研究所的民营企业,就以"技术超市"的形式向当地电机生产企业提供样机设计、测试、认证、技术培训等服务。以往企业的样机都要拿到上海或江苏测试,每次费用要三四千元,"先导"不但提供就近服务,费用也只要一两百元。短短4年间,从8万元注册资金起家的"先导",就实现年销售330万元、利税130万元。
台州市科技局局长李昌道说,科技创新最大的需求来自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他们迫切想要引进技术、革新产品,但没有方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等中介服务。从扶植"先导"这样的龙头服务企业入手,台州市目前已建有8家类似的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包括黄岩塑料模具、台州塑料制品、临海眼镜业、三门兴农海水养殖业等。
"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纸老虎"、"没有技术创新只有死路一条"……这样的危机感,在台州民营企业家群体中随处都可以听见。目前国内轿车制造业十强中唯一的民营企业"吉利",其自动变速器填补了国内空白,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也是第一个国产品牌,并作为中国汽车行业代表受邀参加了法兰克福和底特律车展。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顾伟明说,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少了很多优势,但是多了通过技术创新谋求生存空间的压力与动力。
(文章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