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服装产业“十五”发展回顾 1 (一)发展回顾 1 1、产业总量呈增长态势 1 2. 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思路逐步清晰 2 3. 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3 4. 就业人员得到广泛吸纳 3 5. 区域品牌已经形成 4 6. 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 5 (二)存在问题 5 1、服装产业增值链高端发展不足 5 2、本地服装品牌合力尚未形成 5 3、技术研发潜力挖掘不够 6 4、人力资源尚未合理利用 6 二、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6 (一)国际环境 6 (二)国内环境 7 (三)北京内部环境 8 三、指导思想、目标及发展重点 9 (一)指导思想 9 (二)目标 10 (三)发展重点 12 1、搭建产业发展的促进平台 12 2、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 12 3、加强品牌建设 12 4、促进产业集聚 13 四、政策与措施 13 (一)促进产业链建设 13 (二)促进设计研发平台建设 14 (三)促进品牌工程建设 15 (四)促进产业基地建设 17 (五)促进市场平台建设 17 (六)促进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18 (七)促进人才开发环境建设 19 五、重点项目 20 (一)服装设计研发项目 20 (二)服装商贸市场建设项目 21 (三)服装展示项目 22 (四)服装生产加工项目 23 一、服装产业“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服装产业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总量调控、淘汰落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首都经济特点,运用高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服装产业进行了大力改造;通过加强设计开发、品牌经营和国内外市场营销带动产业升级。目前,服装产业在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行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少企业在产品原创设计、品牌运营和拓展国内外市场方面取得可喜成果,使北京服装产业的全面升级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九五”规划中提出的“为把北京建设成时装之都奠定基础”的行业发展目标。总的来说,服装产业一方面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劳动就业、增加税汇收入为首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另一方面也通过营造时尚氛围,为首都城市形象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回顾 1、产业总量呈增长态势 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北京现有规模以上(即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服装纺织企业384家,总资产215亿元。2004年北京服装总产量达3.3亿件(套),实现总产值120.8亿元、销售收入112.0亿元、利润总额1.1亿元、上缴税收3.2亿元,分别占北京都市工业的16.0%、15.0%、3.1%、4.4%。据北京海关统计,服装产品出口遍布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北京服装出口值14.4亿美元,在国内省市中排名第九位。服装出口创汇额占北京地方工业出口创汇总额的近三分之一,在出口中列居第二位,是北京出口创汇的支柱行业。“十五”期间,北京服装产业总量和出口创汇都呈增长态势,比“九五”期末有了较大增长。 2. 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思路逐步清晰 “十五”期间,服装产业分布已有较为明显的集群特征,重点集群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大兴、顺义、通州、平谷及密云、延庆等六个区县,形成各具特色功能配套的北京东部服装工业带逐渐显现。2004年东部工业带内企业服装出口交货值28.8亿元,占全市服装业的66%,其中仅位列前三的顺义(23%)、密云(16%)、平谷(12%)占到全市服装业的51%。 目前全市已建立了70个服装专业市场,并在城区建立起相应的服装商贸、品牌设计和研发中心,与服装、服饰业相关的展览业、辅料业、模特业、信息业得到迅速发展。北京作为服装设计师聚集地、时装信息集散地、人才培养中心的功能特征也已初露端倪。 “十五”期间,服装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服装产业的重要生力军,国有企业在服装产业中的比重大大降低,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三资企业迅速壮大,在企业数量、产值、就业人数、出口交货值等方面均占明显优势。服装产业在经过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后,整体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趋势。 3. 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服装产业已将科学技术贯穿于服装生产全过程。高新纺织纤维与面料技术在服装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motal纤维、Tencell纤维、大豆蛋白纤维、天然彩色棉纤维等。北京已成立了中欧面料与服装合作俱乐部,与国外知名面料企业合作开发高新面料。同时,服装企业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产品设计能力在国内已居前列。 全面信息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电脑控制自动化缝纫技术、机电液气一体化设备等在一批大中型服装企业中已得到普遍应用。服装加工过程中主要应用有生产电脑控制平缝机、电脑绣花机、自动开袋机、电脑花样缝纫机、电脑控制铺布机、电脑控制立体烫机等数字化技术设备,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服装CAD应用率接近90%,CAM、ERP、PDM、SCM等应用接近20%,人事、财务、办公自动化等企业管理软件在北京服装企业正逐步普及。 4. 就业人员得到广泛吸纳 “十五”期末,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从业人数达11.0万人,占都市工业就业总人数(38.9万人)的28.3%,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0.3%。目前,服装业每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可安排就业人数2611人,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2.9倍,医药制造业的3.5倍,食品饮料的3.8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4.1倍。北京服装产业的发展符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相比其他产业的从业人数,服装产业在岗职工人数占到全市制造业就业人数总体比重的12%左右,居制造业的首位。服装产业的发展对缓解北京地域存在的“两少一多”的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 5. 区域品牌已经形成 “十五”期间,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服装企业集团迅速崛起,目前具有地区品牌优势的10家企业,销售收入30多亿元,占服装行业的25%以上。从亿元商场品牌服装销售的统计结果来看,北京女装品牌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全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服装品牌有白领、滕氏、玫而美、赛丝特、李宁、雪莲、铜牛、威可多、顺美、依文等。其中白领、依文分获“2003-2004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的风格奖和创新奖。 “MADE IN BEIJING”的品牌在北京市场上的地位已日趋稳固,非国有企业发展培育的“顺美”、“威可多”、“依文”西服,“滕氏”、“玫而美”、“白领”、“赛丝特”女装,“绅士”、“金吉列”衬衫、杰恩羽绒服等名优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亿元商场服装品牌的销售额排序中也都居前十位。“爱慕”内衣和“派克兰帝”童装也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形成较为明显的优势。 6. 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 服装产业是“无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的绿色环保产业。服装产业每万元产值能耗大大低于汽车、钢铁、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烟草、造纸等行业。“十五”期间,服装企业大量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环保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服装产业每万元产值的能耗进一步降低。目前服装产业万元产值用电量为0.03万千瓦小时,燃煤量为0.24吨标准煤,水耗为0.02千立方米。 (二)存在问题 1、服装产业增值链高端发展不足 目前,发达国家服装产业增值链普遍呈现“哑铃型”结构,即分属产业链两头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强,而中间的生产加工能力较弱。北京发展服装产业与外省市比较,优势在于人才、市场、品牌、文化和信息,但目前多数服装企业还主要是以生产加工为主,在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运营方面还未完全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服装产业在产业增值链高端发展不足,导致高档面辅料较大程度依赖进口和外地供给,成衣品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2、本地服装品牌合力尚未形成 “十五”期间,服装产业高速发展,许多优势企业的加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已成就了一批知名服装品牌。但形成全国性品牌不多而且企业各自为阵,缺乏交流,很少以“MADE IN BEIJING”的整体形象出现。以致服装产业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深圳、上海、杭州等地,品牌合力尚未形成。 3、技术研发潜力挖掘不够 服装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在“十五”期间有很大提高,但是,服装产业整体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对功能型、环保型面料的研发相对不足,不能充分满足服装品牌发展的需要;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不少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尚未形成。 4、人力资源尚未合理利用 北京拥有大批的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明显。但人才资源优势没能充分利用,且存在专业人才闲置、流失、人才队伍不稳定的现象,使得服装产业整体人才素质不高,服装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二、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一)国际环境 1、世界服装产业新一轮转移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将服装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产业,积极抢占世界服装贸易份额。 2、我国服装出口的国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ATC配额取消后,中国服装出口规模将持续扩大,出口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服装出口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