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纺织产业的发展,使绍兴县在2005年全国十强县排名中位列第九位。
耀眼的成绩背后,是绍兴县做大纺织、做强纺织一连串坚实脚印,是绍兴县纺织产业依靠不断创新,在升级中寻求蜕变,朝着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的一次又一次跨越。
绍兴县纺织业赢得先发优势,除了历史的渊源之外,取决于体制和机制的优势;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效率显著,是绍兴县纺织业蓬勃发展的制胜之道
素有“染缸”之称的绍兴县纺织业历史悠久,自古柯桥一带便有“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的美誉,这些都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绍兴纺织业的繁荣景象。
历史的渊源,使绍兴人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抓住发展机遇,纺织业成为绍兴经济的主要载体。随后,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近年来又与国际纺织品市场接轨,绍兴县的纺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提升,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然而,一味任市场“摆布”,很难达到“茁壮成长”的目的。因此,从“无梭革命”到“结构升级攻坚年”、“外贸转型强化年”,从资源节约到“染整革命”,从“攻坚越坎”、“腾笼换鸟”到招商服务和节约集约用地……绍兴县在充分发挥“先天”优势的同时,不断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强化纺织产业的特色优势,成绩有目共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绍兴县纺织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面实施了“无梭革命”,走过了国外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完成的织机无梭化历程,2万余台无梭织机彻底改变了设备落后局面,占全国同类先进纺织设备总量的70%。
与技术创新同步,体制与机制创新也深入推进。1993年,绍兴县在全省率先拉开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70%的企业实行了体制转换。1998年,县委县政府再次推动乡镇企业“二次改制”。两年时间,全县乡镇企业改制面超过99%。如今,绍兴县的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
近年来,绍兴县又审时度势,鼓励企业提高纺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开发新颖功能型面料、产业用布及终端产品,走内外销并重之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染整革命”,促使纺织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产品档次;突出“集约式”发展,引导企业以“亩产论英雄”;对中国轻纺城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全力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等。
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带来的是新活力。2005年,绍兴县纺织业产值、销售突破千亿元大关,中国轻纺城成交额达276亿元,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达173亿元。
纺织是永恒产业。庞大的产能,绍兴县不能离开纺织业,也离不开纺织业。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才能破解纺织业的“微利和亏本命运”的难题
绍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冯建荣将纺织业亲切地称为“母亲产业”,因为它事关全县老百姓的生存大计,也证明了绍兴县坚守纺织业的强大决心。“纺织业虽不是朝阳产业,但也绝非夕阳产业,而是一个永恒产业,绍兴县离不开纺织业”。
当宏观调控之手长袖善舞,原材料价格攀升,土地、电等资源要素日益紧缺,加上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绍兴县纺织产业深层矛盾和弊端显现:“产能过剩、产业层次偏低”,“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市场”等让不少纺织企业面临着微利和亏本命运。
对此,绍兴县众多纺织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档次,以搏击“汪洋大海”的风浪。特别是去年欧盟“特保设限”等国际贸易摩擦接踵而来的情况下,他们更是化“阵痛”为结构升级的机遇,锤炼无惧“风雨”的真功夫,努力争取市场“话语权”,演绎了一幕幕“自强自立”的好戏。
天圣纺织集团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每年仅固定资产投入就达620万元,研发新产品的流动资金达1000万元。集团还成立了差别化新合纤研发中心,高薪聘请1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成为了中国品牌面料推广项目的一个部分。近年来,“天圣”还致力于研发体育运动面料、防静电面料、防辐射面料、导电纤维面料等,做到成熟一个生产一个。
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引进技术和设备,又以两年600万元的代价聘请3位韩国工程师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一举解决了设备、技术两大制约“瓶颈”,成功进入超细纤维麂皮绒面料市场,其产品每米价格达到10至13美元,是一般产品的10倍多。
展望集团从大豆豆粕中提取纤维,直接产出了“羊绒”,让羊毛不仅仅“出”在羊身上。
……
从PTA到服装,强大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内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新优势。在同一条纺织产业链上,企业各自做着自己不同的“纺织”。
20多年的发展历程,绍兴县的纺织产业划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曲线。
作为国内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之一,绍兴县纺织产业目前已经涵盖了化纤、织造、印染和服装四大行业,通过集群化手段,正逐渐推进化纤向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