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涌向发达地区,致使局部人才过剩,就业难且薪酬下降,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又无人问津。尽管国家一直倡导基层就业,但因待遇、保障等机制未完善,尤其是无用武之地,基层就业对大学生仍缺乏吸引力。 过半学生青睐沪、京、粤 《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以“经济发达,机会多,平均收入比较高”为选择工作地区的第一标准。参加调查的毕业生中有53.6%选取了上海、北京和广东三个地区中的两个作为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可以预见,大学毕业生在这三地的工作机会争夺将非常惨烈。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历年这两所学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是小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占就业人数的60%以上,而中山大学的这一数据更高,达到80%。 而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据,珠三角地区仍是吸纳大学生的最热门地区,2005年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广东毕业生数已占当年广东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5.10%。在珠三角地区之外12市的就业统计中,当地生源率高达97%,表明在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为本地生源;而广州的当地生源率最低,其次是深圳和佛山,说明这三个城市的本地大学生面临外地生源的就业竞争最为激烈。 大城市观念在大学生心中一直以来根深蒂固,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大量毕业生涌向发达地区,造成局部性人才过剩、欠发达地区又无人光顾的现象。“广东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待遇也不平衡,学生首选大城市是无可厚非的。”华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庭胜说,“当然学生也有第二选择,我们学校每年有25%———30%的毕业生去中等发达或者欠发达地区,但后者是极少数。” 广东省政协委员、南方人才市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盛南方曾多次到基层调查人才状况,他非常感慨于目前基层人才缺乏的现状。他说:“我在很多农村地区看到当地的诊所还是一些赤脚医生在工作。而我们每年这么多的医学院毕业生,宁愿找不到工作也不去基层就业。就连农村地区出来的孩子,每年有将近90%不愿回去参加工作。” 下基层以后能出来吗?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是政府对大学生的号召,一些政策也随之出台,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例如修改后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里规定,学生毕业后,如果自愿到国家指定的艰苦行业、艰苦地区去工作,将由国家和学校代他偿付在校期间的贷款。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学生表示,目前国家还没有完善基层就业相关的后续机制,例如学生基层就业的前景、待遇等问题还不清楚,在相关机制尚未健全的时候谈基层就业还为时过早。 【关闭窗口】 【打 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