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大学毕业生怎样才能找到与用人单位的最佳结合点,是他们真正步入社会面临的第一道课题。 理想与现实差距大某高校对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毕业生中80%将就业首选地确定在成都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只有10%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而实际上,经济发达地区仅为该校毕业生提供了55%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们大多依然将公务员、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科研院所作为首选单位。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1%的毕业生选管理类岗位,而实际岗位需求仅为1%;31%毕业生选研发设计,实际岗位为10%;6%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教学,实际岗位仅占3%;而提供实际岗位分别占到40%和30%的生产、营销岗位,均只有11%的毕业生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该校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还存在较多想象成分,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地了解。 一省属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分析说,目前仍有相当部分毕业生错误认为,大学生等同于国家公务员,应该到政府部门工作;同时,过于强调专业对口。他建议毕业生们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先就业再择业。 调整心态从容就业屡屡碰壁的求职经历,促使一些大学生适时调整心态,转变择业观,从容应对用人单位的检验。“当高等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固守着精英教育时代的择业观,已远不能适应时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四川师范大学的陈姓同学在与一县级中学签约后,深有感触地说。 “说心里话,在经历了找工作期间不断的'碰壁'后,我开始考虑是否应该抛弃面子,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西华大学毕业生赵海对记者说。 该校陈伟同学本想与一家企业签合同,但他后来决定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去艰苦地方更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 学水电工程专业的顾一明应聘时,凭一句朴实的话打动了用人单位:“我们的确应该不断发展自己,但现在,自己的能力在什么位置,做的工作也就应该在对应的位置上,到基层锻炼是必要的。”用人单位当场与他签约。 欲立业先为人记者在走访了一些用人单位后发现,诚信的缺失使大学生在就业时付出了高昂成本。一国有企业的老总直言不讳:“诚信,是一个最基本的品质,一个连怎样做人都不会的人,还能奢望他能认认真真做事?” 求职简历华而不实水分多,是不少用人单位十分头痛的事情。一通信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接到的求职简历,几乎无一例外地写着在学校、班级和社团担任的职务,获得的各种奖励和奖学金,除了学校、专业、姓名和学科成绩外,简直就是一个样本拷贝而成的。甚至在他收到的求职简历中,居然出现了同一学校同一班中竟有好几个班长。 一高校应届毕业生小孟提起面试就后悔不已,在应聘一商业银行时,小孟的夸夸其谈被面试官一言点破,原本胜券在握的他居然栽了。事后,该银行李姓经理说:“面试是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大致情况并初步锁定求职者后进行的一个测试环节,只要实事求是回答问题,态度诚恳,一般都会顺利过关。”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