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进行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据媒体报道,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从以往的评估情况看,专家对一半以上的已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指标的评价都不高——— 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今年4月3日,新浪网上一篇名为《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对我的学生感到很失望》的帖子一经发出,立即引起广泛争论。这位名叫“小逃老师”的大学老师,在写给他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帖子中说,“我只花了10分钟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就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你文章中90%%的句子都是原封不动照搬别人的。这种剽窃和抄袭是如此的低劣,以至于连文章的结构都完全没有理顺。我不知道这4年你是怎么学习的,我也不知道你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在对待你的毕业和论文……” 不少大学生坦言,现在写论文就是在电脑上“复制+粘贴”。在一些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只引用一篇叫抄袭,引用10篇就叫借鉴。”某大学教授在评阅一外校学生的论文时,发现该学生的论文抄袭的就是自己的文章。 另据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进行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从以往的评估情况看,专家对一半以上的已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指标的评价都不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出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经验交流暨评估专家组组长工作研讨会时说,这与学校在该环节的制度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有关。有些学校学生生产实习走过场,甚至“放羊”。 就业压力大造成“一手硬一手软” 笔者认为,大学生对毕业论文不认真对待,毕业论文中大量存在着抄袭、剽窃等粗制滥造的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就业压力大,造成“一手硬一手软”。 小雁是西部某高校大四学生,从寒假起他就一直在北京找工作。当笔者问起他的毕业论文的时候,他感到很惊讶。 “什么论文?我连论文题目都忘了,等找到工作再说吧!” “现在都4月份了,到时候还来得及吗?” “那能怎么办?没有把工作确定下来,哪有心思写那个东西(毕业论文)。”小雁说,“反正学校要求也不严格,花上几天时间就能够搞定……”他的指导老师是院里指定的,至今他还没有和小雁联系过,并且彼此不认识。 和小雁一样,很多大四学生都在忙于实习、找工作。在小雁他们班,有很多同学和他一样,自年前就一直“飘”在北京找工作。海南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小胡年后一直在香港大公报海南站实习,她很想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对她也比较负责,主动提出要指导她的论文,并帮助她进行选题,“但是现在又要忙着找工作,很难静下心来做学问,我感到自己有时候就是在应付。”小胡无奈地说。 某高校学生小波与他们的情况不同,他早在3月份就和西安一家单位签约了,论文也已经交给了老师。他表示如果幸运的话,还有可能拿到优秀论文。 “那论文质量一定很好了!”笔者说。 “好什么,只是随便写一下,关键看与老师的关系怎么样!”小波说。 虽然很多大学生没有时间或者不认真做毕业论文,但完成毕业论文是学校的硬性规定,为了能够拿到学位证,顺利地毕业,大家还是要各显神通去应付过关。于是很多人就是在网上“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写出一篇交给指导老师。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对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是个很“硬”的目标,达不到这个目标就等于没有饭碗;而相比之下,撰写论文的任务就“软”多了,既可以敷衍应付了事,也可以找人代笔。有些“财”有余力的学生则干脆雇佣“枪手”来完成毕业论文。一些网站也纷纷在网上招揽生意,买卖论文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产业”。 笔者随意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就找到了好几个出售论文的网站。这些网站大都明码标价,其中一家专门兜售计算机毕业论文的网站还在公告中声称:已经帮助大量毕业生获得了“优秀毕业设计”的好成绩,且全部通过论文答辩,顺利毕业。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笔者以买家的身份拨通了其中一家网站的电话,对方告知本科生毕业论文6000字以内的要30元,并且免费为买家提供3次修改。为了打消笔者对论文质量的疑虑,对方告知:我们都是找××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帮你写。他所说的大学是国内的一所著名高校。 “现在你们的生意怎么样?” “还可以吧,我们手头有200多份论文要写,到4月底高峰期的时候会更多,到时候还要加价。”对方说,“你直接把定金打到我们网上公布的账户上就行了。” “那我把钱打过去,你们如果不给我写论文怎么办?” “这个你放心,我们做的都是长期业务,不会在乎你那几个钱。”对方不屑地说。 应试教育和浮躁教风造成不良影响 不可否认,就业和升学压力让很多大四学生将毕业论文当成一种负担而疲于应付。而当前大学里的教育方式和一些不良学术风气,使大学生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象更为严重。 首先是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少创新能力。大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转,缺乏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创造能力的环境。“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创造、去动手、去实践。”北京工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林永和教授如是说。 林永和教授认为实践教学是创新的根源,没有了社会实践,创新就没有了源泉。而论文正是检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指标,没有了社会实践,创新的根基也就断了,写论文成了闭门造车,大学生论文质量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不够重视,很多高校没有自己的实践基地,每年的暑假本来是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好机会,但是很多高校都是采取放羊的形式,发给学生一张社会实践鉴定表,让他们自己去找实习单位。有的学生为了应付,随便在自己父母的单位盖个章子,回来后胡编乱造写上一篇实习报告,就算完成任务了。而那些真正有心去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却往往因为没有单位愿意接收而丧失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当四年大学生活就要结束时,想要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写出有创新意识的论文,只会是一种奢求。 其次是不良的教学风气造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2006年可以说是国内学术界的打假年,从原清华大学医学教授、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到原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再到近来传得沸沸扬扬的四川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都使原本纯洁神圣的学术界蒙上了阴影。现实告诉我们,大学校园已经不是一尘不染的学术圣地,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已经沾染了洁白的象牙塔。上行下效,老师们不良的教学风气,也造成了学生们不良的学习风气,很多大学生抄袭论文时之所以心安理得,很大程度上是受这种浮躁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对毕业生论文的考核宜灵活务实 为了扭转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趋势,很多人提出了解决方法。林永和教授认为,从毕业论文制度上入手,建立一种灵活的毕业生考核机制,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他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研究生的论文不同。研究生在入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研究方向,一年后就开题做论文,他们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而大学生到了毕业前两三个月,才知道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还要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让他们在这一段时间完成一篇论文确实过于紧迫。建立灵活的毕业生考核制度,不要限制得太死,一方面可以把毕业生做论文的时间与就业升学的时间错开,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他们去创新。例如,一个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在挑战杯上获奖了,一个学生写的一部小说出版了,一个学生在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拿了一等奖,这些都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可以作为考核学生的方式来取代毕业论文。让学生在这种灵活的考核制度下去创新。 对于有专家提出取消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林永和教授认为不能一刀切。他说:“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一些以培养实际应用人才为主的高校不妨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例如,学会计的把自己的业务搞好,多给国家查处一些假账就行了,没有必要去研究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不过以研究为主的重点大学则不宜取消毕业生论文。” “另一项措施是整顿浮躁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一些高校自我定位不明,明明是以教学型、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却硬要不切实际地建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性大学、研究性大学,制定不合理、不科学的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例如某高校明文要求讲师晋级到副教授需要5年时间,要求发表5篇论文,其中必须有2篇是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从副教授晋级到教授,要求论文数量为8篇,必须有4篇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这样的考核制度,对于以搞科研为主的老师来说,也许能够完成任务,但是对于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老师来说,就显得过于苛刻了。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科研课题,何来那么多的论文。被逼无奈之下,一些老师只能去抄袭或者花重金买一个版面,刊发自己的论文。”林教授分析说。《中国新闻周刊》就曾报道了安徽亳州师专的12名老师,为了评职称而购买论文的集体造假事件。这样的学术氛围,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原始新闻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他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