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求职,名校效应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但这个天下毕竟不是都出自名校,二类、三类院校的学生大有人在。目前根据一些HR的念叨,二类院校的学生为自己开出的价钱反而比一类院校的学生要高,这是什么现象?是同学们对市场行情把握不清?还是他们真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二类院校学生的求职路顺利吗?他们为自己的定位真的如传言中那么不切实际?他们有没有可能战胜名校学生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好工作? 没问题:我用语言优势与名校生持平 陆同学 杉达大学国际贸易专业 像我这样求职的人可能不多,因为我自始至终就参加了一次面试,并且后来就留在了这家公司实习,现在已经基本谈妥了薪金,准备一毕业就正式工作了。我所在的是一家日本公司,从事采购方面的工作。虽然公司在给予名校学生定价时会适当有所提高,但名校与否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反而学历倒是被摆在了决定薪金的重要位置。比如有些工作专科生不能做,而本科生就能做,本科生与专科生的收入差距差不多是200元。另外,如果是日语专业的学生,薪酬还会适当高一点。 跟我一起进入公司的有很多都是复旦等的名校学生,但是我得到的薪资待遇跟他们的相差无几,甚至还比他们有些人高。当初面试的时候,我告诉HR我的期望值是税前2000元,可能他们觉得我对自己的定位还是挺客观的。后来我知道他们将那些对自己期望值在税前4000元的学生都退了回去或者要求他们重新定位。 现在,我得到的薪金待遇是税前3400元,根据工作业绩还能得到提成。这个价位相当于日语专业的同学所得到的待遇,而一般本科生进去的价位在税前2700元左右。原因是我在校期间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好好地学习了日语,获得了全球日语能力考试一级的证书。这张证书在我求职和薪酬定价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毕竟这张证书是不太容易拿到的,甚至有些日语专业的学生也会失手。所以,我觉得只要有能力、有真才实学,名不名校并不是很重要。 不容易:1500元只能做学生 Lilan 上海理工大学毕业 找工作前夕,我就开始四处打探薪资水平。而得出来的结果却让我倒吸了一口气。 原本以为,寒窗苦读16年,终于有朝一日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情。还记得我小时候曾向父母许诺,“将来一定在徐家汇买大房子给你们住!”可今天的形势却让我有点抬不起头。我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是:如果运气好一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应届毕业生能拿到1500元已是侥幸。 面对HR的提问,我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做出了答复。例如,对于“我拿什么来和名校生竞争”,我的答案是:我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我有丰富的实习经验,实践工作证明,我的能力不比名校生差,即使有差距,我也会立刻想办法去弥补,请相信我的诚意。 我在来面试前,对贵公司和行业做过很多调查和分析,我觉得我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HR听了之后笑了笑,然后问道,“你觉得1500元的薪水是不是太低了?”我也老实回答说,每个月1500元薪水养活自己都还有些难度。不过,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我也许还不值1500元吧。我还什么都不会,还要学习,我现在不在乎工资究竟有多低。 后来,按照HR的意思,他们那职位试用期月薪1500元,3个月后2000元。我总算在众多名校竞争者中争取到了那一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