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帐号: 登录密码: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全球绣花机网国际站
新闻资讯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企业信息 产品信息 展会信息
    热门关键字:绣花机、刺绣机、绣花机配件、金片绣、印度
 
服务条款
会员服务
  今日快讯  |  行业动态  |  环球信息  |  绣机专题  |  政策信息  |  企业动态  |  纺织行情  |  技术动态  |  统计数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动态
招生就业冷热不均 专业价值判断显尴尬
 
http://www.embm.cn 中国绣花机网            2006年5月15日   
 

大学生涯是怎样的?对湖北经济学院烹饪工艺专业的学生来说,意味着大部分时间在厨房里学习切配、炉灶功夫,整天与柴米油盐葱姜蒜打交道。种种因素使它成为人们眼中的冷门专业。然而在眼下的求职高峰期,这一专业的学生却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大学专业在一“冷”一“热”之间,引发一连串关于社会价值需要重新判断的话题。
  “冷门”变成香饽饽
  湖北经济学院烹饪工艺专业0531班共有20人,将近一半的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李洁是个戴眼镜的文静女孩。得知被调剂到烹饪工艺专业后,她心里凉了半截:“本想大学毕业后当个白领,没想到读了大学,将来还是个蓝领。”张晓锋说得更坦率:“大学生干厨师这一行不光彩。”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书记王金国介绍说,这个专科专业曾红火一时,近几年生源却日趋紧张,去年竟只招到4人。该学院的另一本科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招生情况略好一些,可只要沾上“烹饪”两字,同样不太受欢迎。
  与生源紧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对烹饪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居高不下。由于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技术才能较强,尤其具备营养学与食品科学方面知识,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重庆市近几年公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中,中式烹调师曾经以最高月薪1.28万元荣登榜首,而软件工程师及网络工程师等热门职位的最高月薪才4000多元。
  这种“招生冷、就业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许多专业中,而且往往发生在高校的“拳头”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前称是耐火材料专业,当时招生非常冷清,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把这个专业与烧窑、做砖联系起来。自1998年改为现在的名字后,招生状况有所改变,但仍不理想。
  “热门”有时成鸡肋
  在武汉、重庆两地高校里,“招生热、就业冷”的现象并不少见。武汉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小李连日来一直忙于求职。他对同学感叹: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岗位不少,可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竞争太激烈了!
  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已有505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加上软件工程、网络信息等相关专业,学生已高达93万人,是全国高校当之无愧的第一“热门专业”。然而这一“热门专业”已暗藏一定的就业风险。重庆一名在校大学生说,当初报考软件工程专业时,以为将来就业容易,因此即便学费昂贵也没觉得心疼,等到毕业时才发现到处都是学软件的,在人才市场上一点竞争力都没有。
  有关人士指出,一些专业“热”,其实是家长和考生捧起来的。部分专业的确社会需求量较大,一段时间内炙手可热。可各校纷纷开设后,便缩短了这些专业的“热度”周期,使原本的长期需求变成了短期需求。当需求饱和时,所谓“热门”也就成了“冷门”。
  近年来,国际贸易、金融、计算机、生物工程、新闻等专业受到学生和家长追捧,这些都是热门专业,听起来也体面。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名字好听的专业,出路就好;对名字不好听的专业则往往望文生义:动物饲料专业是“喂猪的”,市场营销专业是“推销的”,矿物加工专业是“挖矿的”,耐火材料专业是“盘泥巴的”……
  武汉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李灿华认为,造成“招生冷,就业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行业需要特殊人才,客观上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改革上依据社会需求,进行“以销定产”。但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很多学生盲目填报志愿,招生冷清,导致供给不足。这其中也有中国人传统的“面子”观念和惯性思维在作怪,背后是许多人没有正确把握社会和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
  把握需求才能准确定位
  在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许多人陷入社会价值判断迷惘的尴尬,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往往不知所从。“长期以来,人们把进大学当作'跳龙门',毕业后要做'高尚'事业。这种观念有待改变,只要有利于社会进步、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职位,就是正确的选择。”武汉工业学院副校长韦一良说,高校专业冷热尴尬状况很有说明性,当多数人急功近利地选择时,就会产生所谓的热门专业,之后受市场需求反作用,热专业又会变冷,而“冷门小径”最后却变成了就业的阳光大道。
  重庆的胡晓华2003年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烹饪大师,但“从未想过要与油盐酱醋打交道”。1985年,17岁的胡晓华在高考落榜之后来到了嘉陵宾馆的培训餐厅上班,做清洁、为老师傅泡茶、烧烟煤、掏炉火、搬铁锅、上砧板、做红案,原本怀着“大学梦”的胡晓华就这样跟厨房打上了“交道”。
  胡晓华说,餐厅规定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但他往往5点多钟就赶到了,给师傅们的工作打前站:在砧板上做胚子,给水发的海参、木耳等换水,清洗锅碗瓢盆。为了练习端锅,他用铁锅装沙颠簸;为了练习雕花,他常搬一筐罗卜,在宿舍里一削就是一个晚上,现在左手指头上还留有道道伤痕。那一年,胡晓华的每月工资仅有25元,还需缴6元的伙食费。由于勤奋好学,加上老师傅的悉心栽培,胡晓华慢慢有了点“小成就“,刚刚20岁就被提拔为餐厅经理。后来,胡晓华又远走广东,开始边打工边学习。经过几年磨练,胡晓华逐渐融合了南北菜系所长,在厨品上推陈出新,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在餐饮管理、组织方面也能够独挡一面。之后,胡晓华又有机会拜国际烹饪大师陈鉴于为师,经过不断刻苦钻研,技艺更加精湛,在业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胡晓华认为,最终衡量人才价值的是社会这个大市场,只有扣准社会需求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孙元明研究员说,大学专业冷热现象体现了社会价值标准的盲从问题,只有当人们都能理性地对自己定位时,社会人力资源才能均衡有效分布。

   【关闭窗口】   【打 印】
  快速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共有   0 条评论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电话总机:0575-87730118 传真:0575-87737117 邮编:311800 E-mail:mbm@embm.cn
版权所有:刺绣机网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浙B2-20110025-43
支持单位:浙江省电脑刺绣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诸暨市电脑刺绣机协会 

浙公网安备 33068102000068号


绣花机 刺绣机  Copyright (C) 2005-2023www.emb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