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工作不称职,可退回学校“回炉再造”,直到用人单位满意。 日前,国内一家高校宣布正式施行“毕业生召回”制度,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售后服务”。 “召回”本是一个商业词汇,指对汽车、家电等领域内的不合格产品实施的退回再造制度。如今,学校也依样画葫芦,将手“招”向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毕业生们。“召回”被嫁接在教育这片田地上,究竟会开出一朵什么样的花? 毕业生可“回炉再造” 前不久,长春师范学院宣布,经过在2005届毕业生中的“试运行”,从今年6月份起,学校将正式施行“毕业生召回”制度。 这所学校向其毕业生所在的各个用人单位郑重地许下“售后服务”承诺:用人单位在聘用后,如果对本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不满意,或学生觉得自身能力不足,学校可将学生“召回”,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施以“一对一的强化培训”。 此举并非个例。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无锡、宁波、青岛、威海等地的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陆续冒出了类似做法的雏形。这些学校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毕业生召回”服务,不能胜任工作的学生将返回学校“回炉再造”。 试点从汽车专业开始。2005年初,无锡交通技师学院将全市10家上规模的汽车修理厂定为实习基地,为它们提供“学生召回”服务。校方表示,按照常理,发了毕业证,学生踏出了门,学校的任务也就结束了;但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个别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比较差,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汽车新技术。有鉴于此,学校提出:毕业生也是“教育产品”,不合格就应“回炉”。这所学校的招生就业办张老师对记者说,学校从300多名毕业生中尝试“召回制”,一方面,针对召回学生进行汽车修理、电喷、汽车电子、新技能等实践“短腿”,给予免费的个性化辅导;另一方面,以短期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行业新技术和就业形势。“这样的'召回',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声誉也有所提升。” 据悉,宁波高专是最早推出“召回制”的学校。2003年底,宁波高专在汽车系中试行“学生召回”。校方表示,汽车行业技术更新较快,如不及时接受相关新技术的培训,就会跟不上行业发展。对毕业生实施“售后服务”,是对学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学质量负责。 “召回”倡导者的良苦用心 长春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高文辉对记者说:“'毕业生召回'是受汽车、冰箱等产品召回的启发。”她分析说,一方面,对每个学生而言,教育也是一种服务;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越来越苛刻,“学生召回”可以让“教育产品”更适应市场需求,这种做法也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把学校比喻作学生“娘家”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社建说,毕业生求职是一个学生、单位、学校“三方合力”的过程,如果说用人单位是学生的“婆家”,那么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就是“娘家”。“目前的现状是,在学生找'婆家'的过程中,学校这个'娘家'常常缺位。”他认为,尽管市场化就业不能包办工作,但就业指导中心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有求职指导的职能,而不仅仅是学校就业率的统计部门。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对工作岗位已经“饥不择食”,而此时大多数学校不仅不施以援手,为了就业率指标,更像“赶鸭子”一样把学生推向社会,一放了之、百事不管,没有相应的指导。 一位分析人士说,国内一些学校推出“学生召回”,初衷和用意是良好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帮助其适应就业市场,反观当前不少对毕业生百事不管、一推了之的学校相比,这些学校是在有意识地尽其“指导毕业生求职”的职能。而日前一家媒体也评论说,“召回制度”凸显了大学教育的人性化和高校的责任感。 对学校把学生“回炉再造”的“售后服务”理念,福建一家公司的负责人高兴地说,这就如同商品出售后有了质量保证,无论单位何时需要,就可以及时对毕业生“充电”。这样的机制让企业感到放心。宁波高专推出“召回制”时,宁波金海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名部门经理大为赞赏地说,学校实行“售后服务”,不仅会促使学生快速成才,同时还能有效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无锡交通技师学院负责人说,实行“召回制”既让用人单位满意,反过来也可以从“召回”的学生身上分析出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促进教学水平。 “召回生”=“教育次品”? 一位姓徐的法律界人士说,企业产品召回是一个法律概念,需要界定立法主体、执法主体、召回标准、召回程序和法律责任等。然而,“学生召回”难以界定标准,缺陷是产品被召回的基础,但毕业生在某个工作岗位上不称职,并不意味着在另一个岗位上不称职,更不意味着学生本身存在缺陷。“在职场的能力还包括社会经验等等,光靠学校教育也是不够的。更何况,学校没有权利、学生也没有义务遵守这样的制度。” 而高文辉对笔者这样解释:“学生召回与汽车召回不同,我们培养输送出去的人才都是合格的,不存在'次品'一说。'召回'是学校帮毕业生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惑,提供针对性的免费培训,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更适应单位需求。” 高文辉对笔者坦言,长春师范学院自2004年12月试行“召回制”以来,目前为止还没有学生返校接受“再造”。近日,北京一项针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调查显示,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154名在校生,在“你是否愿意被召回”的选项中,有139人选择“不愿意”,占总调查人数的90.3%。据了解,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大多是因为“这是丢面子的事情”。 质疑还不只这些。笔者调查发现,除了把学生“商品化”让多数学生难以接受之外,各界人士的争议声归结起来还有两个方面。 一是为什么不合格的学生还能够毕业?有评论说,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这是学校不负责任的表现,暴露出部分高校在扩招背景下粗放式教育的弊端。上海一家咨询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肖先生认为,那些专业知识有缺陷的学生,学校就不应该让他们毕业,亡羊补牢并不能治本。
二是在当前就业市场供求失衡、青年人群就业严峻、用人单位说了算的现状下,学校推行“召回制”,实质上是迁就用人单位,是在观念上对就业潜规则的默认。 “'学生召回'制会引起争议,我们学校也清楚。但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大量'滞销',学校总得为学生的就业、为自己的就业率想想办法吧。”高文辉无奈地说。 的确,近年来,国内就业形势持续严峻,供求严重失衡。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之势:2001年为34万人,而2005年已达79万。国家发改委就业司人士日前表示,2006年我国劳动力过剩人数将达到1400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为413万人,比去年再增75万人。 对此,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学生丧失平等对话可能、处于无奈博弈的局面之时,学校面对用人单位的鼻孔朝天、吆五喝六,甚至颐指气使、随心所欲,向学生伸出的援手却是这样一种无奈之举,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是终身教育还是越俎代庖? “学校是希望通过推广'召回制度',逐步建立学校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体制,最终实现终身教育。”高文辉这样解释“毕业生召回”的理念。 无锡交通技师学院负责人也表示,“学生召回”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新探索,希望能扩展到所有专业、所有学校,让“召回制”能遍地开花、覆及全国、涵盖各个专业领域。 但多数学生表示,“召回制”学校的“手”伸得过长了。“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交往能力以及工作经验,不是光凭学校就能培养的,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更何况,每个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学校大而化之地提供技能培训,怎么能适应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小李说。 评论家苏子川认为,“毕业生召回”片面强调用人单位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种可怕的教育工具化和功利化的表现。“当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也被像冰冷机械的产品那样任意改造,如此的教育模式下,还能培养出什么富有个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新型人才吗?” 那么,学校推行“学生召回”,究竟是终身教育,还是越俎代庖呢? 有分析家认为,尽管学校教育不等同于职业培训,但目前的现状是,国内许多高校的教育呈现“双腿俱瘸”的现象:一方面,学校提供的职业化教育老化,与现实脱节严重;另一方面,学校在片面追求就业率的过程中,又忽视了学生在文化品格和人文修养方面的培养。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保松在致中大毕业生的一封信中说:“今天的大学教育,在只有竞争、只有效率、只有弱肉强食人践踏人和无尽的将人物化的商品化大潮中,离大学的目标正越来越远。” “'毕业生召回'只是针对学生就业而言,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而且也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多次选择可能,恰恰曲解了'终身教育'的含义,尽管学校有帮助毕业生解决困难,提供教育服务的良好动机,但具体做法应当斟酌。”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就业专家盛祖欢说。 看来,能否将商业领域的“召回”制度“嫁接”到高校教育当中,还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文章来源: 【关闭窗口】 【打 印】 |